《文苑圖》描繪了盛唐詩人王昌齡與其詩友李白、高適等人吟詩唱和的情景。經歷過南北朝風煙的中華古國,進入了隋唐五代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展迅速,文化格外繁榮,對外交往頻繁,是中國歷史上最隆盛的時代,也是...[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文苑圖》描繪了盛唐詩人王昌齡與其詩友李白、高適等人吟詩唱和的情景。經歷過南北朝風煙的中華古國,進入了隋唐五代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展迅速,文化格外繁榮,對外交往頻繁,是中國歷史上最隆盛的時代,也是...[繼續(xù)閱讀]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短暫的朝代,用《三字經》里對隋朝的敘述來說就是“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但就是這短短的37年,經歷了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帝王統治的隋朝,對待佛教的政策卻始終如一,使得經歷過戰(zhàn)亂之...[繼續(xù)閱讀]
高僧曇延對于隋文帝于即位之初,便迅速而有效地實施佛教教化,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曇延在北齊、北周就很著名,北齊文宣帝(高洋)曾拜曇延為昭玄上統,統領北齊僧尼事務,全面參與朝中政務。西魏末年,后為北周文帝的宇文...[繼續(xù)閱讀]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對佛教也采取積極扶持的政策。楊廣當皇帝之前,做晉王的時候任揚州總管,曾經于591年請?zhí)炫_宗的高僧智顗大師到揚州。智顗授楊廣“總持菩薩”法號,楊廣則賜智顗“智者”大師稱號。智...[繼續(xù)閱讀]
隋朝末年,爆發(fā)了農民起義,經過多年的戰(zhàn)亂,618年,李淵建立起新的統一的唐王朝。618年到907年的唐朝是中國國力強盛的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進步,使得佛教得到了發(fā)展的土壤,佛教...[繼續(xù)閱讀]
法琳(572—640年)生于陳宣帝年間,年少出家,游歷各地,遍學內外典籍。仁壽元年(601年),他來到隋京大興(即長安)。他想了解道教的真實情況,曾經著黃巾道服與道家交往,到第二年唐朝建立后,他又還歸佛教,住濟法寺。621年,...[繼續(xù)閱讀]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zhèn),始建于東漢末年桓帝年間,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原名阿育王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據記載,...[繼續(xù)閱讀]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佛經翻譯成漢語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影響佛教在中國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的關鍵因素。唐朝作為佛教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大多數帝王對于佛教持支持態(tài)度,因此唐代的譯經有了極大的發(fā)展,尤其是國家沿襲了前代...[繼續(xù)閱讀]
法華宗由智者大師主要依據《法華經》而開創(chuàng),因為他居住在天臺山國清寺,故而又名天臺宗。法華宗雖為智者大師所創(chuàng),但一般皆溯源于龍樹菩薩造《中論》、《大智度論》。北齊慧文大師悟“一心三觀”之旨,后傳南岳慧思大...[繼續(xù)閱讀]
龍門石窟中,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后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一反常規(guī),不采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為一巨型露天窟龕。整...[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