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 片 > 政區(qū) > 列表
政區(qū) 共有 50177 個詞條內容

北京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直轄市之一,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央軍事委員會等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各國使館駐...[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和平里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為紀念1952年在北京召開的“亞太和平會議”而命名。1955年設和平里街道和渣子坡街道,1958年合并為和平里街道,1960年改公社,1990年改稱現名。面積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萬,流動人口2萬。位于區(qū)境北部。安定門...[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安定門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1954年前為永康、頭條、車輦店、小經廠和寶鈔街道,1956年永康和頭條合并為永康街道,車輦店和小經廠合并為車輦店街道,1958年永康、車輦店和寶鈔三個街道合并,改稱現名。1960年改安定門公社,1990年復置。面積...[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交道口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北京四合院保護區(qū)域之一。1958年設置,1960年改公社,1990年復置。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5萬。漢族4.8萬,滿、回、蒙古、朝鮮、壯等少數民族占5%。位于區(qū)境西北部,鼓樓南側。轄交東、土兒、香餌東、香餌西、大興...[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景山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1958年由納福胡同街道、魏家胡同街道、景山東街街道、馬布大街街道合并而成,1960年改公社,1990年復置。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4.8萬,位于區(qū)境西部。轄隆福寺東街、隆福寺西街、黃米、什錦花園、西揚威、皇南...[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東華門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1958年設置,1960年改公社,1978年復置。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8.5萬,其中有回、滿、蒙古、朝鮮、壯、土家、苗、維吾爾、藏九個少數民族。位于區(qū)境西南部。103路、104路、2路等公共汽(電)車從轄區(qū)通過。轄經貿部...[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建國門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1957年設置,1960年改公社,1990年復置。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8.7萬。位于區(qū)境東南部,東鄰二環(huán)路。街面公共汽車、電車線路眾多。轄干面、石槽、遂安伯、紅星、東堂子、東單北大街、南小街、外交部街、西總布...[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朝陽門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1958年由前炒面街道、竹桿巷街道、大方家街道并置為朝陽門街道,1960年改公社,1990年復置。面積1.4平方公里,人口4.8萬,位于區(qū)境東南部。轄東四南大街、朝內大街西部、炒面、拐棒、禮士、燈草、演樂、本司、...[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東四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明屬南居賢坊、思誠坊,清屬正白旗,民國時期屬內三區(qū),1958年由東水車、寶玉街道和辛寺、東頌年街道的一部分合并而成,1960年改東四公社,1990年復置。面積1.7平方公里,人口5萬,回民居住集中,還有滿、蒙、維吾...[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

北新橋街道

    北京市東城區(qū)轄街道。1955年設觀音寺、瓦岔、羊管和東頌年4個小街道,1958年并置為北新橋街道。面積2.2平方公里,人口8.2萬,位于區(qū)境東北部。轄三條、二條、草園、戲樓、青龍、育樹、北新、后永康、藏經館、前永康、雍大、炮局...[繼續(xù)閱讀]

政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