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器官組織結構的缺損。198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國際損傷、殘疾和障礙分類》中對疾病后果所作的一種分類。200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中定義為:身體功能或結構出現的問題,如顯著變異或缺失。除疾...[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身體器官組織結構的缺損。198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國際損傷、殘疾和障礙分類》中對疾病后果所作的一種分類。200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中定義為:身體功能或結構出現的問題,如顯著變異或缺失。除疾...[繼續(xù)閱讀]
身體器官組織功能的失調。中國臺灣稱“殘障”,香港稱“弱能”。198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國際損傷、殘疾和障礙分類》中對疾病后果所作的一種分類。反映身體器官組織損傷給相關器官組織功能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如失去一條...[繼續(xù)閱讀]
人的社會生活能力喪失或降低。198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國際損傷、殘疾和障礙分類》中對疾病后果所作的一種分類。反映身體器官組織損傷及其功能失調對個人生活,乃至對家庭和社會造成的諸多不便。如失去一條腿會妨礙人進...[繼續(xù)閱讀]
個體在進行活動時可能遇到的困難。200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中評定人身體功能、殘疾和健康狀況和等級的一個術語。參見“殘疾”。...[繼續(xù)閱讀]
個體投入到一種生活情境中可能經歷到的問題。200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中評定人身體功能、殘疾和健康狀況和等級的一個術語。參見“障礙”。...[繼續(xù)閱讀]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大陸對殘疾的一種稱呼。后多用“殘疾”一詞替代。僅在表示肢體或器官嚴重缺損或機能幾乎完全喪失的少數情況下使用。...[繼續(xù)閱讀]
器官和組織的損害導致生理或心理機能的異常??捎冕t(yī)學檢查、心理測驗或教育鑒別加以篩選、診斷和鑒定。按產生時間,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按對機體影響的范圍和程度,可分為損傷、殘疾和障礙;按損害的身體機能,可分為視覺、...[繼續(xù)閱讀]
一種生理現象。結構的破壞導致功能失常時,機體通過調整有關器官(包括病變器官本身)的功能、結構以代替和補償,使機體趨于新的平衡和協調。機體的這種能力通過積極的鍛煉可以提高。如盲人失去視覺,經過訓練或反復運用,其聽...[繼續(xù)閱讀]
由周圍健康組織再生來修補恢復缺損組織的過程。可以發(fā)生在各級水平上,如細胞內大分子斷裂后可以接上;細胞器破壞后可以新生;一些完全斷離的組織或肢體雖然不能長出新的組織或肢體,但可通過再植手術將斷離的組織或肢體連接...[繼續(xù)閱讀]
組織損傷后細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復的過程。根據再生組織的結構與功能可分為:完全性再生和不完全性再生。前者再生的組織結構和功能與原來的組織完全相同;后者缺損的組織不能完全由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組織來修補,而是由肉芽...[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