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yī)學知識 > 眼科臨床解剖學 > 列表
眼科臨床解剖學 共有 86 個詞條內容

眼前段發(fā)育的調控

    眼前段發(fā)育包括神經外胚層、表面外胚層和中胚層的發(fā)育,其過程十分復雜,有嚴格的時間次序,如出現眼前段發(fā)育不良則易導致視功能受損和發(fā)生青光眼。與眼前段發(fā)育相關的分子機制并不清晰,有很多基因參與其中。骨形成蛋白4(B...[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晶狀體發(fā)育的調控

    晶狀體的發(fā)育包括視泡和表面外胚葉接觸,刺激晶狀體板形成,然后是晶狀體泡、初級晶狀體纖維、次級晶狀體纖維和完整正常晶狀體的形成等。這一過程的基因時空調節(jié)同樣十分復雜,已知視泡中BMP4對誘導晶狀體形成起重要作用,它通...[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視網膜發(fā)育的調控

    六種視網膜細胞(視錐和視桿細胞、雙極細胞、節(jié)細胞、水平細胞、無長突細胞、Müller細胞)均來源于多能視網膜祖細胞(multipotentretinalprogenitorcells,RPCs)。它們的發(fā)育有嚴格的時間順序(相互之間有重疊),一般節(jié)細胞首先分化,然后是水平...[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外層纖維膜

    眼球的外層纖維膜主要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分為前方的角膜及后方的鞏膜,角膜與鞏膜間0.75~1.00mm寬的互相鑲嵌連接的移行區(qū)稱為角膜緣。(一)角膜角膜(cornea)位于眼球前部,約占外層纖維膜的前1/6,無血管和淋巴管,完全透明(圖2-2)。...[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中層葡萄膜

    葡萄膜是眼球壁的外層鞏膜與內層視網膜之間的一層棕黑色膜,即眼球壁的中層膜,因其組織內富含血管和色素,撥去鞏膜層后呈深紫色,形似葡萄,故稱為葡萄膜(uvea)或血管膜(vasculartunic)。從前向后分為三個部分: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內層視網膜

    (一)視網膜的大體解剖與形態(tài)視網膜(retina)是一種精細的薄膜樣組織(圖2-24)。視網膜的厚度自前向后增加,在鋸齒緣部僅為0.1mm,在赤道部約為0.2mm,臨近視乳頭處為0.56mm。在視網膜的后部,除神經纖維層外,視網膜內的各層都終止于視乳頭...[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前房

    眼球前房(anteriorchamber)是由角膜、虹膜和晶體的瞳孔區(qū)圍成的空間,前壁是角膜和一小部分鞏膜,后壁由虹膜前表面、瞳孔區(qū)的晶狀體前表面和極少部分睫狀體構成,周邊是角膜、鞏膜、睫狀體和虹膜一起構成的角,稱為前房角。前房中...[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前房角

    前房角(anteriorchamberangle)是角膜、鞏膜、睫狀體和虹膜一起構成的角,它由前后壁和兩壁所夾的隱窩組成(圖2-41,圖2-42)。前房角為角鞏膜所掩蓋,由于角膜與空氣的折射率不同,光線在此產生全反射,故房角無法通過角膜看到;只有用前房角...[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后房

    眼球后房(posteriorchamber)是一小的、裂隙狀的腔隙,容積約為0.06ml。后房的前壁是虹膜后面的色素上皮,側壁是睫狀突,后壁是晶狀體和晶狀體懸韌帶。后房間隙的大小與眼的調節(jié)有關。在調節(jié)狀態(tài)下,晶狀體向前突,后房變窄,在無調節(jié)狀...[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

玻璃體腔

    玻璃體腔(vitreouscavity)是眼內最大的腔,占眼球容積的4/5,約4.5ml。前界為晶狀體、晶狀體懸韌帶和睫狀體(ciliarybody),后界為視網膜、視神經,其內填充有透明的玻璃體(vitreous)。玻璃體腔的主要作用:1.容器作用玻璃體腔內含有透明的玻璃...[繼續(xù)閱讀]

眼科臨床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