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的上界與膈穹隆一致。肝的右界自右腋中線肋弓的最低點起,沿胸壁上行至第7肋連于上界,上界依膈呈上凸弧線,經右鎖骨中線上第5肋至劍胸結合,再由此點連至左鎖骨中線稍內側第5肋間。肝下界則與肝前緣一致,起自右肋弓最低點...[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肝的上界與膈穹隆一致。肝的右界自右腋中線肋弓的最低點起,沿胸壁上行至第7肋連于上界,上界依膈呈上凸弧線,經右鎖骨中線上第5肋至劍胸結合,再由此點連至左鎖骨中線稍內側第5肋間。肝下界則與肝前緣一致,起自右肋弓最低點...[繼續(xù)閱讀]
肝的臟面較凹陷,有左、右兩條縱溝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一條橫溝,三條溝呈“H”形形成第一肝門,有肝左、右管,肝門靜脈左、右支和肝固有動脈的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經出入。這些出入肝門的結構總稱肝蒂,走行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繼續(xù)閱讀]
至今世界上尚無統(tǒng)一的肝臟的分葉、分段標準。目前常用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Glisson系統(tǒng)法,另一種是Couinaud法。肝纖維膜的結締組織在肝門處包繞在門靜脈、肝動脈和肝管周圍,構成血管周圍纖維囊。纖維囊隨著上述三者在肝內的各...[繼續(xù)閱讀]
(一)入肝血管入肝血管又稱為肝門血管系,包括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肝固有動脈是由腹腔干三大分支之一的肝總動脈發(fā)出的分支,在肝門附近分為左、右支入肝。門靜脈亦在肝門處分為左、右支,入肝后與肝管相互伴行,在肝內按肝葉...[繼續(xù)閱讀]
1.肝管左外葉所產生的膽汁由左外上、下段肝管引流,49%的左外下段肝管經肝門靜脈左支矢狀部深面上行至角部深面,與左外上段肝管匯合成左外葉肝管。左外葉肝管經肝門靜脈左支角部凹側或深面同左內葉肝管匯合成左肝管。81%的左...[繼續(xù)閱讀]
柏樹令.2001.系統(tǒng)解剖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陳平,韓本立,陳娟等.1998.肝部分切除術后肝細胞DNA合成及細胞周期變化的實驗研究.中華肝膽外科雜志,3(3):19劉斌主編.2003.組織學與胚胎學.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彭裕文.2002.局部解剖學...[繼續(xù)閱讀]
X線平片上,正常肝臟為密度均勻的軟組織影,位于上腹部,大部分偏右側,近似三角形(圖2-1)。肝臟上界為右膈肌穹隆,右下緣投影于右第9肋軟骨,左下緣平第7~8肋軟骨水平,下界不超過肋弓,平靜呼吸上下移動2~3cm,在右半結腸充氣情況下...[繼續(xù)閱讀]
1.肝臟頂部或第二肝門層面(圖2-3)肝靜脈進入下腔靜脈的部位稱為第二肝門,約平第10胸椎。肝靜脈分為肝右、肝左、肝中靜脈,分別從右、中、左方進入下腔靜脈。有時,肝中和肝左靜脈合為一干,匯入下腔靜脈的左壁。圖2-3第二肝門層...[繼續(xù)閱讀]
僅依賴軸位CT斷層來確定肝臟亞段的那些假想平面是困難的,依賴是否有血管的增加去恰當地規(guī)定橫裂和縱裂是不充分的,特別是橫裂,它幾乎與軸位CT圖像平面平行,很難被看到。Soyer采用SCT經動脈門靜脈造影(CTAP)對肝臟亞段解剖結構進...[繼續(xù)閱讀]
MRI橫斷面圖像顯示肝臟的形態(tài)、邊緣輪廓和大小與CT相同。MRI還可以從冠狀位和矢狀位等多方位、清楚地觀察肝的形態(tài)、大小及肝葉和肝段。正常肝實質表現(xiàn)為T1WI高于脾的中等信號;T2WI表現(xiàn)為明顯低于脾的低信號,信號均勻一致。對...[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