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系友梁存秀先生逝世。4月21日在商務印書館舉行的“梁存秀先生追思會”上,發(fā)言記錄稿基礎上,我寫成《Der Geist 在中國的傳奇人物——追思梁存秀先生》的文章,摘要如下:“和在座的諸位相比,我和梁老師接觸算是...[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2018年1月,系友梁存秀先生逝世。4月21日在商務印書館舉行的“梁存秀先生追思會”上,發(fā)言記錄稿基礎上,我寫成《Der Geist 在中國的傳奇人物——追思梁存秀先生》的文章,摘要如下:“和在座的諸位相比,我和梁老師接觸算是...[繼續(xù)閱讀]
有人說,北大哲學系有傳統(tǒng)而無學派,重學風而薄門戶,我覺得此說有道理。北大哲學系里被公認為大師級的學者多是某門學科在中國的創(chuàng)始者,如馮友蘭、胡適之于中國哲學史,張頤、賀麟、洪謙之于西方哲學史,金岳霖之于邏...[繼續(xù)閱讀]
在與以上和其他很多北大哲學系前輩的接觸過程中,我體悟到自己第一次寫關于北大感言所用標題“有容乃大”的分量。2004年,我在總結北京大學哲學系歷史時提出:“九十年來,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北大哲...[繼續(xù)閱讀]
在北大圖書館前考察一個大學首先要看它的圖書館,第一流的大學無不有第一流的圖書館,會讀書的學生在圖書館尋寶,勤奮的學者在圖書館安身。北大有許多令人夢牽魂繞之處,最吸引游人之處是“一塌(博雅塔)糊(未名湖)...[繼續(xù)閱讀]
2009年,北大在110年校慶之際,推出了刊登校友回憶感懷的《精神的魅力》第二輯。我寫了《創(chuàng)辦宗教學系的喜悅和煩惱》一文如下:1994年,哲學系迎來80年系慶,舉辦了建系以來最為隆重的系慶活動。系友佳賓盈門,提出了很多保...[繼續(xù)閱讀]
1995年,北京大學率先成立了宗教學系,在國內外引起的反響很好,國外媒體把這一舉動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之一。1995年以后,高校宗教學的教學和研究發(fā)展很快,部屬重點高校有的建立了宗教學系,有的建立了宗教學研究所或...[繼續(xù)閱讀]
2018年北大120年校慶之際,推出了《精神的魅力》第三輯,登載了我的一篇文章。轉載如下:1988年回國時帶著刻錄DOS和WORD等軟件和博士論文等文件的幾盒5吋軟盤,到北大卻用不上,因為沒有個人用的電腦。1990年代初哲學系和外哲所...[繼續(xù)閱讀]
1995年,北大開辦文科綜合試驗班,2000年決定停辦。有人說試驗班“無疾而終”,這一評價抹平了北大人對試驗班的種種評價和議論。我聽到的關于試驗班的意見毀譽參半 , 作為創(chuàng)辦試驗班的參與者,我有時關心這樣一個問題:不知...[繼續(xù)閱讀]
為了推動中國式的 Classics 的課程項目,我在2009年6月30日《光明日報》上發(fā)了一篇文章,從西方古典學談到中國經(jīng)學研究對現(xiàn)代大學課程體系和當代中國學術研究的啟示。雖說“言必稱希臘”在中國已成為調侃之詞,但治西學者必稱...[繼續(xù)閱讀]
今天講金銀銅鐵律,是談我對中國哲學的一些理解。金律、銀律、銅律、鐵律,不是講金屬的趣味化學,而是講一種價值觀。價值觀是有普遍性的,我們把它叫做價值規(guī)則。我把這些規(guī)則概括為金規(guī)則、銀規(guī)則、銅規(guī)則、鐵規(guī)則。...[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