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出的4個假設可分為3個方面:一是關于譯員認知決策失誤的方面,二是關于失誤誘因的方面,三是關于降低失誤率的解決方案的方面。假設一:所有的譯員都會出現(xiàn)失誤,但是由于譯員之間既存在共性又不乏差異,所以譯員出現(xiàn)失誤的...[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本書提出的4個假設可分為3個方面:一是關于譯員認知決策失誤的方面,二是關于失誤誘因的方面,三是關于降低失誤率的解決方案的方面。假設一:所有的譯員都會出現(xiàn)失誤,但是由于譯員之間既存在共性又不乏差異,所以譯員出現(xiàn)失誤的...[繼續(xù)閱讀]
本書主要采用以認知科學為主、跨學科借鑒的研究范式。本書借用西方認知心理學的信息處理范式,利用注意力、記憶和決策等認知理論框架,使用經濟學的資源概念、管理學的決策模型以及人體工學的工作負荷理論,以譯員信息處理...[繼續(xù)閱讀]
本書偏重于用實證方法檢驗理論假設,主要采用觀察法。國內學者仲偉合和王斌華曾指出:“觀察法”在口譯研究學科發(fā)展的初始階段有其特殊的地位。通過對各種口譯現(xiàn)象的觀察,研究者可以積累關于真實(authentic)口譯行為和活動的系...[繼續(xù)閱讀]
本書通過描述譯員認知決策失誤的種種情形,將信息處理中的決策失誤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譯員認知決策失誤的根本誘因;解釋外部認知負荷與內部認知資源的動態(tài)平衡;預測譯員在未來決策中可能發(fā)生決策失誤的情形;并通過制定和使用...[繼續(xù)閱讀]
注意力的英文對應單詞是“attention”,《MIT認知科學百科全書》在“人腦的注意力”這一詞條下指出注意力與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主體選擇和主動控制有關(Posner,et al.,2003:44)。關于注意力,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繼續(xù)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心理學家開始從信息處理和其他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考察注意力的本質。在過去幾十年出現(xiàn)的關于注意力本質的科學理論主要包括:(1)注意力是一個信息過濾機制,是人腦感知機制的過濾器或者瓶頸,該機制控制著哪些...[繼續(xù)閱讀]
在反駁簡化主義模型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以下一些主要的非簡化主義模型理論,將注意力從個體以下層面提升到個體層面來加以描述:(1)行為選擇觀。該觀點認為注意力是人面臨“多選”題時的行為選擇。人們時時刻刻都面對很多輸入信息...[繼續(xù)閱讀]
完成任何需要思考和行動的認知任務要經過感知信息、分析決策、做出反應三個心理階段。心理不應期(the 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PRP)的實驗證實了兩項連續(xù)進行的任務相隔的時間越短,對第二個任務做出反應的時間就越長。心理不...[繼續(xù)閱讀]
前面提到從信息處理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考察注意力是注意力研究科學化和實證化的開始。那么信息處理的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信息處理與注意力之間是什么關系?它們是否能解釋同傳的信息處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繼續(xù)閱讀]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人跟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刺激—有機體—反應(SOR)。認知心理學派在反駁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過程中開始借鑒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的成果,發(fā)現(xiàn)了人腦在處理信息時與計算機的一些相似之處,人與...[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