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元德太子昭傳》:生而高祖命養(yǎng)宮中,三歲時于玄武門弄石獅子,高祖與文獻后至其所,高祖適患腰痛,舉手憑后,昭因避去,如此者再三,(高祖甚嘉之)。這是帝后信步隨便即可來至玄武門,并可相與扶持,且年僅三歲的小皇孫仍可獨自...[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隋書·元德太子昭傳》:生而高祖命養(yǎng)宮中,三歲時于玄武門弄石獅子,高祖與文獻后至其所,高祖適患腰痛,舉手憑后,昭因避去,如此者再三,(高祖甚嘉之)。這是帝后信步隨便即可來至玄武門,并可相與扶持,且年僅三歲的小皇孫仍可獨自...[繼續(xù)閱讀]
《資治通鑒》卷一八五唐高祖武德元年:先是(隋煬)帝選驍健官奴數(shù)百人置玄武門,謂之給使,以備非常,待遇優(yōu)厚,至以宮人賜之。司宮魏氏為帝所信,(宇文)化及等結(jié)之使為內(nèi)應。是日(作難之日),魏氏矯詔,悉聽給使出外,倉猝際,致無一人...[繼續(xù)閱讀]
《通志·楊素傳》:代蘇威為尚書右仆射,與高專掌朝政……尋令素監(jiān)營仁壽宮,素遂夷山堙谷,督役嚴急,作者多死,宮側(cè)時聞鬼哭。及宮成,上令高前視,奏稱頗傷綺麗,帝不悅。素懼,即于(玄武)北門啟獨孤皇后曰:“帝王法有離宮別館...[繼續(xù)閱讀]
實權是與虛榮相對而言的,說后宮官實權大于前宮官,就是說后宮官有時地位雖然比前宮官低,待遇雖然比前宮官薄,但實權卻比前宮官大?,F(xiàn)在先以尚書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秦及漢初前宮設幾個人為皇帝主管文書,類似現(xiàn)代的秘書,叫...[繼續(xù)閱讀]
中國歷史未曾一天間斷過,也未曾一天停止過,總是演變著一天一天地向前發(fā)展,中國政治制度史也是這樣。正是因為演變,許多政府機關的性質(zhì)和職能,往往就前后發(fā)生了變化以至很大的變化。以中書官為例:中書令之設始于漢武帝,而成...[繼續(xù)閱讀]
漢魏晉南北朝的中書是后宮官,他與君主的關系也最為密切,二者之間也就不存在什么中間機關。隋唐中書向外移動了一步,成為前宮機關,因而與君主間的距離也就拉開了,從而二者之間就產(chǎn)生了一些中間或媒介機關,上述樞密使,即為一...[繼續(xù)閱讀]
前節(jié)舉了幾個例子,說明了后宮官實權大于前宮官,現(xiàn)在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前宮官實權又大于宮外官。封建社會,上自君主,下至三公九卿等等,各人都有各自的小集團,使之出謀定計,為自己服務。公卿等集團中的人物,就是幕僚、門客...[繼續(xù)閱讀]
漢武年邁,念太子幼小,欲得能臣以托之。見霍光忠貞可靠,且有能力,乃令畫工畫周公負成王圖一幅,召光觀之。光見圖知意,虔誠受命。武帝將死,拜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與丞相車千秋,并受遺詔,輔少主。武帝卒,太子即位,是為昭帝。昭帝...[繼續(xù)閱讀]
西漢末年至東漢以三公為宰相,皆位極人臣的官吏,尊榮無比。所謂三公,初時稱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以后改稱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都設在宮外,從而三公也都是宮外官。尚書前述為前宮官,前宮亦是宮內(nèi),因此尚書乃是宮內(nèi)官...[繼續(xù)閱讀]
自從宮廷內(nèi)外制度形成以后,君主總是由宮外而前宮而后宮直至把所有大權集中到自己手里?!稘h書·王莽傳》:莽自見前專權以得漢政,故務自攬眾事,有司受成茍免〔師古曰:莽事事自決,成熟乃以付吏,吏茍免罪責而已〕。諸寶物名帑...[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