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明地區(qū)學術陸衰朱興的過程中,黃震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但黃震并不是橫空出世的,在黃震之前還有一個朱學在本地域漸播的時間過程。劉永濟在談到文學風會時曾精辟地指出:“文藝之事,言派別不如言風會。派別近私,風會則...[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在四明地區(qū)學術陸衰朱興的過程中,黃震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但黃震并不是橫空出世的,在黃震之前還有一個朱學在本地域漸播的時間過程。劉永濟在談到文學風會時曾精辟地指出:“文藝之事,言派別不如言風會。派別近私,風會則...[繼續(xù)閱讀]
黃震(1213—1281),字東發(fā),學者稱為于越先生。慈溪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長期擔任地方官,勤于政事,重視農(nóng)業(yè)和水利工程建設,又能不畏地方豪富,執(zhí)法公正,賑災濟貧,禁止、取締淫祀、迷信活動。咸淳四年(1248)黃震被任命為使館校閱期間...[繼續(xù)閱讀]
晚宋甬上研究《易》學較有成績的是鄞縣人趙汝楳。趙汝楳為宗室子,史彌遠之女婿。為人卑退自修,精于《易》象。出守婺州,頗有政績和清名。故陳著稱贊云:“天惠寶婺,起家建牙,曾未幾時,行碑拍路,謂百姓沃詩書之澤,諸邑樂約束...[繼續(xù)閱讀]
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學者稱為厚齋先生。原籍開封府祥符縣,其曾祖王安道隨宋室南渡,至孝宗乾道間始定居于鄞。王應麟淳祐元年(1241)中進士,三十四歲中博學鴻詞科。開慶元年(1259)升任太常寺主簿,因觸忤諱言邊事的...[繼續(xù)閱讀]
南宋定都臨安后,相繼恢復了過去設立的起居院、日歷所、實錄院、國史院、會要所、玉牒所等修史機構,編寫出版了許多史學著作。最早是汪大猷參與了《宋會要》的編纂。①自高文虎(?—1214)以來至理宗朝,四明人士進入這些機構參...[繼續(xù)閱讀]
南宋四明學者研究古代史成績最為突出的是高文虎,有《史記注》130卷(袁桷《延祐四明志》曾錄其《天官書集注》,當即《史記注》的一部分)。高似孫敘錄云:“先公太史推本經(jīng)傳,旁羅百氏,錯綜群言,凡五百萬言,為《太史公史注》。...[繼續(xù)閱讀]
朱輔(1142—?),字季公。朱翌季子,安徽桐城人。①朱翌于紹興十一年(1141)貶韶州居住,在貶所長達十四年。朱輔的童年時代就是在韶陽度過的。紹興二十六年(1156),朱翌定居甬上,朱、朱輔兄弟亦隨父而來,朱成為樓鑰伯兄樓...[繼續(xù)閱讀]
宋代影響深遠的學術史著作當推朱熹的《伊洛淵源錄》,以明學統(tǒng)為其寫作的中心思想,其弊在分道學門戶,助長了道學的水火對立。繼之者李心傳《道學錄》通過理學興衰,闡明程朱理學的淵源流變,并把宋代的興亡與理學的崇黜聯(lián)系在...[繼續(xù)閱讀]
黃震于咸淳四年(1268)曾一度擔任史館檢閱,參與修撰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黃氏“分修附傳”,因當時投到史館供修附傳的人物資料極少,黃氏曾建議在局官員到鄉(xiāng)里自行訪求先賢事跡繳付史館。黃震在史館工作實際僅數(shù)月,故所作...[繼續(xù)閱讀]
黃震在四明時,常與戴表元一起“評核古近人物”④。黃震《黃氏日抄》從卷46至卷55,表述了黃氏對歷史和各代史書的看法,貫穿了以理衡史的主旨。如他認為天理綱常支配歷史的興衰,像六朝“乍起乍滅,生命涂炭,推所自來,實原于三綱...[繼續(xù)閱讀]